ShutterPressed.com Blog to photography mainly focus on temple cultures, spiritual and local people.

Bookmark Us: CTRL + D

Footer Left Content

Monday, November 19, 2012

海珠大伯公(槟城)


Note: Old forum thread from my forum at http://www.megaads.info/forum/viewthread.php?tid=2635


惊天海啸中丝毫无损 大马海珠屿大伯公庙创神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入侵马来亚时,日倭战机在槟城的上空盘旋大肆轰炸,据闻俗称观音亭的椰脚街广福宫丝毫无损,往后它的香火之旺盛有增无减。去年的12.26南亚大海啸,也制造了另一个槟城大伯公庇佑民众的神话。

  去年圣诞节次日中午之后来袭的海啸,冲到海珠屿大伯公庙这座百年古庙大门前,把放置在庙前靠海一边的石狮子硬生生地横移4呎有余,可见其冲击力之强大,可是海水并没有冲进庙里,令许多海啸之后到这个灾区看热闹的公众感到啧啧称奇。

  该庙不愿意上报的女庙祝告诉《星洲日报》,当时她正在庙内,目睹惊天动地的海啸从庙门前呼啸而过,海水就是进不到庙里。

  一名住在庙前槟州城市发展机构地段的灾民陈来吉说,当时的情景十分骇人,庙旁海鲜餐馆的大招牌当场倒下,海鲜餐馆的墙壁和屋顶也倒塌,导致餐馆女主人和在一旁卖粿条小贩的姐姐受伤,幸而伤势不严重。

  当地人把这些不幸中的大幸,视为大伯公显灵,庇佑祂的善男信女,以致人们所受到的伤害减至最轻。

  陈来吉说,平时这个下午1时左右的时刻,都会有十多人在海珠屿旁的海中嬉水,附近岩石重迭的海滨也会有人在垂钓,况且当天是圣诞节次日的周日,可是却没有人嬉水和钓鱼,否则的话一定有人被卷入海里。

  海啸冲上岸的海水含有大量砂石和泥泞,被它卷走的人多数凶多吉少,当人从海底浮上海面时,已成为一具伤痕累累的尸体。

  他说,他的家就在大伯公庙前不远处,当时他在家里和太太在一起,海啸冲进屋里时,他和太太紧紧地抓住一切可以抓到的东西,拼命地挣扎不让海啸把他们带走。

  后来他得知连石狮子也被海啸移动4呎时,吓得他冒冷汗。

  他居住的城市发展机构地段,有6间木屋遭海啸破坏,这里是槟岛丹绒道光唯一华人聚居的灾区,也是当地破坏程度最大的住宅区。庆幸的是,这6间屋子只是财物损失而已,居民受到的伤害十分轻微。

  当地的其它马来人屋子,由于距离海滨比较远,屋子遭受破坏的程度非常小。

  陈来吉说,冲进屋里的海水席卷屋里的一切物品,这些东西流经他们的身体时,对他们造成伤害,特别是没有受到衣服保护的小腿,出现一些伤口。

  他说,不要小看这些小伤口,他们夫妇两人的伤口在4个月之后才痊愈,过后仍然留下红色的怪疤痕。

  他说,由于伤口一直不能痊愈,夫妇俩看了几名医生,医生告诉他们,海啸的水“很毒”,令被擦损的皮肤伤口恶化。

  至今他晚上做梦也会梦到海啸,一直不能消除心里的恐惧。他是一名渔夫,在没有出海捕鱼时,会坐在海珠屿大伯公庙的戏棚上和其它渔夫一起补网或聊天。

  海珠屿大伯公庙是南洋大伯公信仰的发源地。据说,南洋华人祭拜的大伯公,是比槟城开埠人英国人莱特更早到槟岛居住的张理。

  张理是客家人,据说他准备下南洋到印尼谋生,所乘坐的船只被海风吹到了槟岛,过后便在海珠屿定居下来,作古之后被人奉为大伯公。

  莱特于1786年登陆槟岛时,据说岛上只有58名华人和马来人渔民。过后,槟岛在莱特励精图治下,逐渐发展成为闻名国际的旅游胜地东方花园,人口逐渐增加。

  在槟城的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致命的传染病,相传有一次瘟疫流行的时候,大伯公突然显灵庇佑乡民,大伯公遂成为南洋华人的土地守护神。

  几乎每个华人聚居的乡村,都有大伯公庙的设立。信仰道教的华人也把神庙的香火请回家里,以致家家户户都有大伯公神位。

  大伯公也是早年华人秘密会社祭拜的神祇,党徒在火并之前会祭拜大伯公寻求庇佑,故有血腥大伯公的神像出现。(来源: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Temple located beside a beach, very nice view with wind from sea blow to your face, feeling so spiritually power.









Just a very small humble temple as you can see, but very accurate.














Wondering why no actual statue for the 大伯公, just written on a piece of wood, but power still that high!







[转帖] 槟榔屿大伯公

作者:黄尧

“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了。

这是槟榔屿市区外沿海岸的一角上,有个名叫“海珠屿”的地方,建有一个庙,庙中有一块壁碑,碑中有的几句话。 先应该知道的,马来亚第一位的“大伯公”,即是槟榔屿第一个上岸的华人。大伯公,这个神灵的名称,不属于任何那种宗教,即他是各式各样神灵中的“独立人 士”似的;但是,大伯公受人敬拜的信仰力量,在南洋却很普遍,因此,南洋到处有大伯公庙,也听到各处都以膜拜大伯公为习俗;人们一感到有什么困难时,即刻 会想到他,说出“去求求大伯公吧”;因此,变成在人们的心灵上,大伯公是有不可思议的保护力量,既不若女性造型的观世音菩萨来得柔和,也不若青龙在的手的 关公来得威灵显赫,因有这样的玄妙,大伯公在这里人民间的心中,自有他的另一种威信,能够顺和地适应人心;所以,南洋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要敬拜这位不 属任何宗教的“大伯公”了。

大家已经知道,莱特上校在1786年8月10日,到这个一片尽是原始森林的槟榔屿荒岛来开辟时,想不到荒岛上已有58个渔民先他在此;这58个渔人中,至少有3个华人早已在这里了,一个是姓张,一个是姓丘和一个是姓马。

先要说的是第一个姓张的,他的名字叫理。有句成语曰“申张公理”,好像为大伯公的精神先作了一个注释;大伯公的能成为神灵,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申张公理”。

张理,是广东的大埔人,在18世纪中叶的乾隆十年间,偕了同乡人丘兆祥,另一位福建永定人的马福春,一起坐了帆船南来,莱特到槟榔屿的1786年是乾隆五十一年,那么,这3位最早到槟榔屿的华人,至少较莱特早到槟岛有40年。

他们3位是结拜兄弟,张理是大哥,正兆祥是二哥,马福春是三弟。张理是知文识字的,可能在中国原是一位教师;丘兆祥传说是铁工;马福春是煅炭的。他们3人 情谊很深,一同飘洋过海到了这个荒岛,帆船就泊在“海珠屿”的海边,踏上这块土地的一角,就成了“大伯公庙”的起建处,也成了大伯公神灵的发源地。

他们3人踏上荒岛,当然无书可教,无铁可打,无炭可烧,只能变成原始生活的鲁滨逊,很自然地成了渔民;58个渔民初见莱特时,他们3人中有丘马在其中,他们比莱特上校早登槟榔屿确是事实。

张理一直住在海珠屿,而丘二哥和马三弟就在附近地方找生活,他们常常欢聚,虽然身在荒岛,可是情逾骨肉;丘马二人忽然好几天不见张理,就一同到海珠屿来探 访;到了海珠屿,只见他已在石岩之中坐化了。丘马2人就将他安葬在石岩的旁边,用非常敬诚的礼来祭祀他。后来,丘马2人也去世了,这时,来到槟榔屿开荒的 华人,也渐渐的多了,丘马的同乡们把他俩也安葬在张理坟墓的左右,而这个荒岛上,一片榛莽,没有宗教可依,没有庙宇可拜,人们一有恐惧忧虑,无处祈求,但 华人对神道的迷信心理是有传统观念的,加上荒岛上瘴烟特重,疫疠易生,这些初集槟榔屿的华人们,对张丘马三人的义气很钦慕,就开始用敬仰的心来膜拜他们, 祈求他们的的神灵保护。

事实的需要性,符合了观念上的应验,自然而然地尊称他们。“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而无形中变为专有所指的神性名称了。

据许云樵教授在马来亚丛谈中说:“经过许多研究的专家为认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理由有3:㈠南洋各地奉杞大伯公的庙,叫做福德祠,中国的土地庙 也叫福德祠。㈡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且一个地方有好几间土地堂,不比城隍庙,一县只能有一座,大伯公庙也是如此。在星加坡只有一座城隍庙(在柏城街), 却有十几间大伯公庙,可是并没有一间土地庙。㈢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里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相同,祗是名称上多一个“大”字而已。

大伯公的“大”字,都以为是尊崇他的意思,其实“伯公”二字固然是从客家话来的,但这个“大”字,可不是中国话,原来是马来话称“神”叫做Datoh一字 的缩称toh的译音。大约最初马来人称“伯公”(土地)为Datoh Pekong,华人发音不正,唤作大伯公。伯公两字是客话,因此学者认为是客人从广东带来的,客家人南来,最早都是开矿的矿工,矿工是要冒犯土地的,掘 地、翻土、都是使土地公不安的,因此非得拜他不可,最初拜他时很简陋,正像中国乡下的土地堂,和鸡棚一般大小的都有,后来有些积蓄便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建 造一座堂皇的福德祠来祀奉他。……”

现在流行的“大伯公”画像,都是穿汉人明代服装的,右手执了如意杖,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鬓,倒很有华人在此刻苦勤劳一生,到了老年,有了钱 财,自然稳坐如意,大有为南洋“头家”们写照的样子;至少也写透了华人的心理,怪不得大伯公的神灵,能成为这里千家万户膜拜的偶像了。

在海珠屿初拜张、丘、马3位成为大伯公时,也一定是很简陋的,有似土地堂一般,到了1799年正是清代的嘉庆四年,槟榔屿开埠14年后,才正式建庙,立起碑文来的。

这3位金兰兄弟的大伯公,是在莱特上校到槟岛后不久就去世的,事实上,他们3位在1745年间到槟,而莱特是1786年到槟的,他们已在岛上有41年之久 了。以他们南下到槟的年龄,正在青年或壮年间,到了莱特开辟槟岛时,已到老年之境;所以莱特开埠之久,他们3位就先后去世了。

后来到1801年,有客家人陈春生,得到政府的允许,免费领得了现在大伯公街的大伯公庙的地,筑成福德祠大伯公庙,地的面积有6996方尺,就将海珠屿的大伯公庙为正宫,因为当时还没有公路,去朝拜的人交通不便,所以要在市区有个行宫的庙。

当年,新加坡总督金文泰,曾做过香港总督,所以懂得华语和华人的风俗,听到海珠屿的“风水”好,他到槟城巡察时,特地去访看一番,所以,大伯公与总督也是很有缘的。

在1902年,领事张弼士太仆,自己出1万两银,用“大伯公”名义捐助中国黄河水灾的灾民,曾上表请封,因为张弼士与张理是同宗,所以在表中,还称大伯公 为“嗣伯祖父”,那时正是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居然还赏下一品红顶花翎,正使大伯公的冠带,又多来一个红顶子;如张理当初为了不甘满统治而亡命出海,一定会 不喜欢这个红顶子帽的。

现在流行的“大伯公”画像,都是穿汉人明代服装的,右手执了如意杖,左手还握着一锭元宝,白发白眉白胡鬓,倒很有华人在此刻苦勤劳一生,到了老年,有了钱 财,自然稳坐如意,大有为南洋“头家”们写照的样子;至少也写透了华人的心理,怪不得大伯公的神灵,能成为这里千家万户膜拜的偶像了。 巴素博士说过一句:“大伯公只是华人先驱者的象徵”,倒是很恰当的。

海珠屿大伯公庙的地,是在1834年9月5日,由法国人布朗以550的代价,卖给客家人李春生的,庙地有1垅35方尺,共计43595方尺,到了1856年5月20日,李春生又转卖给洪丁贵、满阿布、罗廉法、胡瑞发、李谷人、黄阿声、陈添、翁阿阳等,只收450元。

到清代道道年间,还有一个和尚,法名叫“西滨”的,曾在海珠屿的大伯公庙留下,日夜祀奉大伯公,一直到咸丰初年才圆寂,也附葬在大伯公墓的下面;墓碑上写 着“盛丰四年立”,该是1854年间了。他怎么会奉祀起这位并非属于佛教中的神道来的呢?这位西滨法师一定对大伯公的精神,有特别的敬仰,所以会留庙诚心 礼奉到圆寂,使各种神灵中“独立人士”的大伯公,也会感到奇怪吧?

到现在还存在,留在海珠屿庙前有一个石刻香炉,已被树根盘缠着,说来有近200年的历史了,上面刻有“乾隆壬子口六甲弟子李赐答谢,葭月吉立”等字,查乾 隆壬子是公元的1792年,证明张、丘、马三位中,至少张理已在那年以前去世的。莱特上校到槟岛是1786年,而李赐献这个石香炉是在1792年,那么, 张理他们一定是在莱特开辟槟榔屿后6年内去世了的。至于“六甲弟子”,是马六甲人或六十岁花甲者都没有关系,不过,为什么称“子弟”?是自称为“佛门弟 子”,或对张理有某一种的“弟子”关系?因为也有人指张理是帮会的头子;假如确实有这种关系,那么可以明白他所以出亡南下的原因了。

照 Bookworm(译名为“书蠹”)的所撰“过去的槟榔屿”(Penang in the Past)中《莱特着手开辟荒岛》一则中说:“当是时也,槟榔屿尚属一片荒土,无希望可言,莱特氏遂以开辟之艰钜自任 ,务使巩固赡足而后已,当占据之初,除少数华人外,人迹罕至,内地林莽塞道,尤见荒凉………。”可以想像得出,当时张理等3人飘到了海珠屿上岸,共同生 活,一直到莱特在关仔角升旗,宣布占领槟岛时为止,这3位大伯公,实在在原始森林的槟榔屿中足足做了40年的鲁滨逊,后人尊他们为“大伯公”,确是一件美 事,如能进一步更尊敬他们开发的精神,用来勉励人们刻苦奋斗,开创生活事业,那么岂不是更有意义了。


Note: Old forum thread from my forum at http://www.megaads.info/forum/viewthread.php?tid=2635

Important Note: All photos and content are copyrighted, do not copy or publish this page in any media without author's explicit consent.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