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Pressed.com Blog to photography mainly focus on temple cultures, spiritual and local people.

Bookmark Us: CTRL + D

Footer Left Content

Helo and Welcome

Hello and welcome to my photography blog.

吉打.看稻

The following series of photo can be considered as my first "production". Photos were taken in day 2 after i bought my first DSLR camera, so dont expect much. Enjoy the green behind my Taman!

ZEN (禪)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Buddha Said (佛陀说)

Quotes of Buddha

A blast from the past

Sharing some old stuff that awake old memory ;)

Tuesday, February 12, 2013

戒、定、慧 (Sin, Samathdi, Panja)


接触佛学前的我这个手势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说不上做作,只觉得是一个很优雅的手势。接触佛学后的我明白了诸菩萨所展示的手势都有其意义,但没去求知,早期接触宗教的我或许和大家都一样,都寻找方法让自己好起来就算,管它什么典故、含义。这些年来师父高僧奇人见过不计其数,少说也有百位以上,并没有刻意要追求什么,只是有时间就喜欢跑庙,有机缘就会遇到,或许是人生的阶段。谈得上的就有几位南传的高僧,其中影响我最大,告诉我最多佛学和究竟的是一位在玻璃市的老阿占,几次的交谈中他会突然冒出问题,问我这手势是什么意思(按这里看他的故事报导),跳 tone 示的说话方式是他的 style,我没去深入求知为何这样问我,多次的与他接触聊天后终于对这手势起了认识,就是戒、定、慧,以观音菩萨所展示居多,谨是如此。
=====================================================================================
以下为网络资料:

(一)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諸惡不作,惡業惡因便不增加。從凡夫的階段做起,到了大小乘聖者的階 段,自然不再造作任何惡因。從積極面說,戒是進而「修一切善」,諸善奉行,不思回饋,但求「利益眾生」。小乘的聲聞及緣覺(一名獨覺),已能做到消極的止 一切惡,若能積極的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便是大乘菩薩的層次了。

三学的戒学指的是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戒主要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种类。戒学按内容可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大类。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的各种戒;作持戒是指奉行一切善行的戒。这二者相辅相成,为的是让佛教徒严防身、口、意三业,不做一切非法的、不合理的、足以使身心染污的事情。如果按照合乎戒学的去做,就能促使身心安定,品行纯洁,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

(二)定:大乘菩薩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所動,即謂之定。「外境」經常會為眾生(人)帶來誘 惑、打擊、刺激、情緒失控等種種煩惱,心隨外境變化而生起憂、欣、悲、喜、貪瞋、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應。受到環境牽動,便是亂心不是定心。故要用種種 禪修方法,幫助自己穩定內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干擾。內在的「心境」,是指對於自己過去的回憶,以及目前心裡浮現出來的種種妄想和雜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 突然想到公司裡有事未解決,怕公司的職員處理得不好,猶豫著要不要起身打電話回公司查詢。這究竟是屬於內境抑或外境呢?這件事並不存在於眼前,只是自己的 心念在困擾著自己,心理的作用擾亂了心境,所以是屬於內境。也可以說,凡是回憶、推想、憂慮之類的心理活動,都是屬於內在的心境。一般人經常是處於身心分離、妄念紛紜的狀態,如能做到身心統一,內心的不安及身體的負擔,便會消失。倘若能把內 外境界統一,便會形成內也是我,外也是我,內在的心境與外在的環境合而為一,便沒有「我」的感覺了。實則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統一,成為一個統一了的我 的存在。此時已不以個人的身心為我,而是以全宇宙為我了。如果僅是方法用得順利,正念相繼,並不等於唸唸統一。例如在數息時,數得很順,別無雜念,至少尚有三個念頭,在不斷地交互進行:我在數呼吸,呼吸,數目。因此,正在做數息的工夫,並不就是唸唸統一。唸唸統一是只有止於一個念頭,不斷的進行下去,如在數息中,數到只有「我……」,或只有「呼吸」,或只有「……」的一念,這才是前念與後念,唸唸統一了,是真正的入定。內心與外境的統一、身與心的統一,都是屬於剛剛要入定前之淺定,兩者的層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與後念的唸唸統 一,則是深定。唸唸統一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統一和內外統一,便能夠摒除妄念紛飛,收攝散亂的心,不為環境所牽,不被情緒所動,就能享 受到穩定的自我,是多麼的可貴了。

禪宗的定,則別有勝義,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從定生慧。禪宗的大師們,靜態 動態,皆不離定;因為人的身、口、意三業的彼此關係,如鼎三腳,缺一不可。三業一貫相應即是定;雖在定中,依舊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智慧的功能。 唯有如此,才可能達到真正的禪宗的定境。

(三)慧:我們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智慧便是為斷除煩惱,慈悲則是廣度眾生。一個凡夫,做了善業如 未得回饋,心中便會生起煩惱,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沒有無漏的智慧。倘若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報,甚至有人對你恩將仇報,你也不起煩惱,那你已和「無 我」的智慧相應。具有無我的智慧,才會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斷除煩惱,才能真正的廣度眾生。有很多人認為佛教徒講的慈悲,就 是一味地受辱退讓,無原則的逆來順受,無條件地施捨他人,這是對佛教的誤解,也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見解。佛教徒應當要識己識人識進退,便是智慧,也是慈悲; 沒有智慧做指導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個從事各項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業正命,賺取正當的利潤,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 語,而得以利益社會者,便應該當仁不讓,那才是菩薩道的實踐者,所以,佛教徒是積極進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斷除自己的煩惱,尚做不到有教無類 地廣度眾生。大乘菩薩則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時時都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人。

=====================================================================================

我算不上精进,有空就修,所谓修行,就是把自己修好,并非求飞天遁地,这样的观念让我在这些年来当上个 part-time 修行者,比较喜欢修定和慧这方面,对于戒,没什么刻意去修,觉得随缘不执著就好。农历新年前的某一天在一次的机缘下让我有机会遇到一位高人指点,多年来的问题终于得于解答,至于过程不便透露太多,点到即止,只能说学理科的我什么都实事求是,重复验证的精神让我不曾对单一说法而折服,但这一次我终于明白到了究竟,感谢诸佛菩萨以及众神明一切众生的给力,让我得与借助他力明白了究竟,让我重新对戒这一块起了不同的认知,总而言之,学不学佛都不重要,五戒或是十戒要是在生活上做到了,其品之佳绝非圣者之下。要是戒、定、慧皆修,那么肯定圆满。所以这篇文章和大家共勉之,没有华丽的文字,没有精彩的过程,实实在在的,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希望你对戒、定、慧重新认识,或温故知新,大家互相给力。善哉。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